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一圖看懂咖啡知識(四)四大咖啡豆處理法的風味差異

一圖看懂咖啡知識(四)四大咖啡豆處理法的風味差異

咖啡小教室-4


大家到咖啡店看手沖豆單的時候,都會看到有日曬豆、水洗豆等不同處理法,那麼咖啡豆的處理法對於咖啡豆的風味會有什麼影響呢?各種處理法的豆子又有什麼風味特性呢?

首先,我們要先了解到咖啡豆的基本處理流程,我們會稱呼原始的咖啡果實為咖啡櫻桃(Coffee Cherry),咖啡豆則是被包覆在其中,一個果實中會兩顆咖啡豆,外層則包覆著果膠與果皮。在成為可以進行烘焙的咖啡生豆之前,果實需要進行加工處理,將果膠與果皮去除而留下種子的部分。

1. 日曬法(Natural)

日曬法又稱為乾式或是自然處理法,屬於最傳統的處理法式,經常在衣索比亞或是巴西這種水資源較不豐富的地區。採收完果實後,會平舖在露台上讓陽光直接曝曬,為了避免腐爛發霉或是發酵過度,需要定時用耗子翻動,在花上幾周乾燥至含水率落在約10%至12%,再用機器去除果皮、果肉等。風味表現上多呈現顯著甜感、果香,層次表現較為豐富。

2. 水洗法(Washed)

水洗法是目前較為普遍的處理法,適合雨量較多或是沒有腹地曝曬的產區,優點在於品質穩定,豆相也較完整美觀。採收完果實後會先去除果皮,將其浸泡在大水槽進行微生物分解,大約16~36小時的自然發酵完成後,大量用水去清洗殘存的果膠後,進行1~3週的乾燥使含水率降至12%,在脫殼後生豆色澤通常偏向藍綠色。風味上通常乾淨清爽較無雜味,酸質也更為活潑透亮。

3. 密處理法(Honey)

密處理也稱半日曬,是介於日曬和水洗之間的生豆處理法,源於哥斯大黎加,這裡的蜜是指去除果皮之後所殘留的果膠,因為和空氣接觸後產生黏性如同蜂蜜。一開始和水洗一樣去除果皮,接著直接在陽光下進行曝曬,這過程中因為果膠會產生黏性,因此要比日曬花費更多心力去進行翻攪的動作。除此之外,依照果膠所殘留的比例以及曝曬程度,另有細分白蜜、紅蜜、黑蜜等處理法。風味上除了結合水洗乾淨口感,更多添了輕盈的果香以及平衡的酸質。

4.厭氧處理法(Anaerobic Fermentation)

厭氧發酵處理法最早是由哥斯大黎加的咖啡農Luis Eduardo Campos所發明,幾年後才經由WBC冠軍的澳洲參賽者 Sasa Sestic 推廣於世。 厭氧發酵處理法源於葡萄酒,原理是葡萄發酵過程中二氧化碳氣體會逐漸增加,進入無氧狀態,釀造出口感柔和、風味清爽、且擁有特殊香氣的酒體,咖啡的處理由於與釀酒的製程不同,需要爭取短暫的咖啡發酵時間,所以過程中直接使用定壓的二氧化碳打入密封的槽體之中,使咖啡果實完全進入無氧的狀態進行發酵。

相較於仰賴氧氣發酵的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法,無氧的厭氧發酵處理法更具有其特殊的香氣,但也因為缺少氧氣,使得發酵的過程較傳統的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法緩慢,待其完成發酵後由桶內取出,並須即刻進行乾燥以避免發酵的過程持續進行(轉為有氧發酵)。藉由無氧所發酵出的咖啡豆,風味則較為明亮、純淨,喝起來順口,且帶著淡淡乳酪、奶製品、甚至是酒香的氣息,整體品飲感受可說是清甜爽口。


其他還有像是半水洗的濕剝法,或是厭氧處理的變化方式例如厭氧日曬、厭氧水洗、雙重厭氧等,也讓現在的咖啡豆有更多樣貌和風味,大家在選擇豆款的時候,如果不太熟悉各種產地,也可以先以大方向判斷和挑選,例如水洗的酸感比較明顯,而日曬的甜度較高,厭氧處理的則有獨特的香氣,且通常帶有酒香喔。







上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